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稳定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巩固和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是各界的共同期盼。2025年7月16日,第三届链博会主题活动——贸促智库交流活动暨全球供应链报告与指数发布会在京举办,会上发布了“一报告四指数”,揭示全球供应链合作新趋势,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贡献“中国智慧”。
“一报告”即《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作为链博会的旗舰报告已经连续第三年发布。“四指数”即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韧性指数。其中创新指数、韧性指数为本届链博会首次推出。
据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介绍,从调查结果来看,全球供应链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但韧性相对脆弱。而中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为全球供应链合作注入了更多的确定性。
据介绍,2025年《报告》将整个框架划分为全球篇、中国篇、产业篇,从三个不同维度展现全球供应链发展的新态势,利用全球供应链促进分析模型总结了全球供应链促进体系的最新变化,梳理了中国为全球供应链促进所做的重要工作,扩大了全球供应链图谱的范围。
该《报告》总体指出,当前全球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显著上升。相关研究明确,气候变化引发的洪水等灾害、地缘政治动荡及关税波动风险、网络安全威胁,构成2025年全球供应链的三大主要风险,其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大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对此,业内专家指出,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为各国战略调整的重要考量,并由此引发全球分工逻辑的重大改变。供应链安全涉及多个方面,如重要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产成品供给明显不足或中断;核心技术受到他国封锁或限制;重要交通与物流通道受阻;支付受制于人或中断等。保障重点领域供应链安全,已成为优先战略任务。
《报告》全球篇,发现供应链发展呈现新特点:一是全球基础设施的联通水平持续提高,全球南方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速;二是国际经贸规则更加侧重全球供应链包容发展,发展中国家在新签多双边经贸规则及相关经贸协定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三是主要经济体在政策上更注重提升自身的供应链韧性水平,力图增强本国关键产品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但部分政策存在保护主义倾向,不利全球供应链开放合作;四是技术创新对全球供应链的驱动作用越发显著;五是全球金融服务普惠性提升,供应链金融作用进一步发挥。
《报告》中国篇,总结了中国为促进全球供应链发展而做出的主要实践和带来的最新机遇,显示中国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全球供应链开放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增强全球供应链金融服务效能,推动全球供应链提质升级、补链延链、多元布局、效率提升,在不确定的世界里为全球供应链合作提供了最大确定性。
《报告》产业篇,则聚焦全球前沿技术、关键产品研发的最新动态,新绘制了无人机、增强现实(AR)眼镜、人形机器人、水电、大豆和葡萄酒等六种产品的全球供应链图谱,清晰展示每条供应链上的上中下游分布,总结归纳国际组织主要经济体相继出台的供应链相关的促进政策,以及中国为推动相关供应链发展的创新与实践。自2023年首期《报告》发布以来,已累计绘制17种重要产品的全球供应链图谱,技术创新对全球供应链的驱动作用也越发显著。
《报告》显示,基础设施是全球供应链互联互通的基石。2024年以来,主要经济体共同参与全球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对促进全球供应链联通的作用持续显现。
全球供应链始于海运。在全球化的浪潮中,long8-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海上运输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石,承载着全球90%以上的贸易量,是连接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但近年来,海事领域普遍存在的航程延长、long8-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保险费率飙升、交易价格上涨等问题,间接引发了各类国际海事争议。在本届链博会上,由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中国贸促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海事仲裁护航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研究》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全球经济波动以及技术革新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正深刻改变全球海运,对全球供应链的安全运转形成挑战,给诸多链上企业带来了系统性风险。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全球海运面临挑战的当下,海事争议不可避免地多点频发。
《报告》指出,当前影响全球海运互联互通水平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迫切需要各方加强合作,进一步提升海运联通水平。一方面,部分港口加快数字化转型、绿色船舶市场快速发展、国际原油价格下降等有利因素提升了海运联通水平;另一方面,部分不利因素对全球海运联通水平提升造成持续扰动。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干旱导致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船舶通行量下降,干扰全球航运与贸易。
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价格低、安全性高的优势,近年来,全球铁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强劲。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有205个铁路建设项目动工,总成本为3893.2亿美元,相关资本支出较2023年增长56%。全球铁路新项目的设计、动工或运行进一步提升铁路基础设施联通水平。
《报告》还显示,通信技术通过高速、低延迟的网络连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全球通信技术快速发展、通信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扩大,显著提升了全球供应链响应速度,为全球供应链上中下游密切协作提供了可能。算力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处理、传输、存储等核心服务。算力应用加速向数字政府、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渗透,为各行业赋能带来全新机遇。long8-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
在本届链博会上,中国贸促会还发布了全球供应链指数矩阵。该指数矩阵在2024年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简称“促进指数”)和全球供应链连接指数(简称“连接指数”)之外,还包括2025年研发并正式发布的全球供应链创新指数(简称“创新指数”)和全球供应链韧性指数(简称“韧性指数”)。
据介绍,促进指数量化评估全球供应链的发展环境;连接指数量化呈现全球供应链的连接程度。创新指数重点是全面衡量全球供应链的内驱动力;韧性指数则科学反映全球供应链内在质量。为了更加直观呈现2018至2024年全球供应链的变化趋势,指数矩阵以2018年为基期,并且将基期的指标值确定为数值1。
研究结果显示,从2018至2024年,促进指数由基值1增长至2.71,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联通度、技术升级创新度、多双边规则影响度指标对促进指数上升的拉动作用,抵消了主要经济体政策影响度、金融服务保障度指标产生的拖累作用。
连接指数由基值1增长至1.56,主要是因为供应链内部要素连接度、供应链发展环境因素、供应链上中下游连接度三个一级指标的上升。
创新指数由基值1增长至2.16,主要是由于创新投入、供应链上中下游创新活动、创新环境三个一级指标共同拉动创新指数上升。
韧性指数由基值1增长至1.22,主要得益于供应链恢复能力、供应链预防能力指标对韧性指数上升的拉动作用,抵消了供应链抵御能力指标产生的拖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促进指数、连接指数、long8-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创新指数,这三个指数的年均增速都高于韧性指数。从2018年到2024年,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和创新指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8.1%、7.7%和13.7%,而韧性指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比较低,仅为3.4%。韧性指数从2022年开始连续两年出现下降,虽然在2024年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到2021年的水平。
四个指数中,韧性指数上升的幅度小于其他三个指数,波动幅度很大,而且当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当中任何一个指数下降,韧性指数都会出现下降,long8-龙8(国际)唯一官方网站这表明全球供应链的内在韧性仍然相对脆弱,内在质量较为不稳定,容易受到内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仍然面临着较大挑战。四个指数走势也表明,全球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当促进指数、连接指数、创新指数三者同时上升的时候,韧性指数才会上升,说明只有全球供应链促进体系相关各方共同发力才能全面提升供应链的发展环境、供应链的连接程度以及供应链的创新能力,最终增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水平。
赵萍认为,从相关指数的变化得出,当前全球供应链整体发展趋势向好,尽管世界经济当中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正在持续增加,但是促进因素始终占据主流,全球供应链正朝着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方向发展,这也再一次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全球供应链的内在韧性仍然相对脆弱。全球供应链的内在质量较为不稳定,容易受到内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仍然面临着较大挑战。
综合报告以及指数矩阵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国贸促会建议,为推动供应链稳定运行,全球各界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打造高效联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全球供应链稳定运行提供更加坚实的外部硬件环境保障。”赵萍表示,全球各界还应该坚持开放包容的多双边规则,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为全球供应链安全运行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赵萍还建议,要制定互利共赢的供应链政策,摒弃保护主义、内部主义的思维,共同促进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安全高效运转;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发展环境,促进全球创新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为全球供应链提质升级注入更强动力;完善普惠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运转。
此外,赵萍表示,《报告》及《指数》为链博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回应全球各方重大关切的创新之举,也是中国贸促会高水平应用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中国贸促会将继续跟踪全球供应链的最新发展态势,不断完善全球供应链品牌研究成果,推动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供应链。